日照圈(www.RiZhaoQuan.com)日照人自己的新闻自媒体网站,立足日照本土,聚焦本土民生,服务日照人民~

东港非遗寻访③|二胡的手工制作技艺

2019-04-11 10:55:59 投稿人 : 那一城 围观 : 2069 次 0 评论

项目:二胡的手工制作技艺
地点:南湖镇于家北沟
手艺人:于庆森
图片:杰熬
文字:林丽

我们穿过很多村落,走进于庆森家门的时候,正是漫天的杨树毛絮浮飘于四空。这日有凉爽的夏风,穿街走巷的吹拂着绿意葳蕤的村落,与田野。

于庆森,南湖镇于家北沟人,42周岁,一个做二胡的手艺人。姓名里带木的人,我都会格外注意到,姓名是破解命运密码的钥匙。他如植物一样的沉默,与沉密神采。

于庆森是从爷爷于淑庆那里继承了做二胡的手艺。爷爷1918年生人,因为少时得到一把二胡,甚为喜爱。乃至长生结缘,一辈子拉二胡,做二胡,并传至孙儿。于庆森从七八岁开始学习拉二胡,20岁成为制作二胡的手艺人,至今。

做一把二胡需要三到五天,70多道工序。每把二胡因为材质不同,价格为两百到两千元不等。而面向的人群,大部分都是集市百姓,两千元敌不过两百元每把的销量。这就是说于庆森的手艺因为市场需求不能朝向精致。三五天的手艺活,价值仅在一两百元。手艺粗细的把持与经济发展的迟缓相辅相成。

于庆森的工作室在东平房,总面积约十平米。他所用的原料紫竹,红、檀木堆积在桌下;墙上悬挂马尾,与做好的二胡;钳子、刻刀、钻头散落在工作台;蟒皮、胶水、琴筒,零部件等杂乱置于木架上。门外的正房与东平房之间是另一个工作空间,于庆森在这里完成竹竿的截取,煮透,撑圆,打磨,这是制作京胡琴筒的前几道工序。

二胡的琴筒为木质,一般做成六角形,一端蒙罩蟒皮,蟒皮是成就二胡音色的关键。鳞片越大,皮质越适合提升二胡的音质。于庆森说,新的二胡发音往往空而带沙,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,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,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。另一端是音窗。音窗为雕花木窗。以前的音窗都是手工雕镂,打磨,就像木心所说的那样,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”。而如今做二胡,如使用纯手工,与有的部位使用成品,在费时,并转换为经济效益上,前者时而被这个时代所无情抛弃,同时被抛弃的是音质上的差别,与视觉上类似江南水乡的疏影漏窗所带来的雅致与怀想。

琴筒做好之后,另一边是琴杆的制作。因京胡声音高亢激昂,故琴筒、琴杆宜用竹子作为材质,二胡如前所述用红木、檀木等木料。琴杆要经历火烤、直弯、缠线、打孔等工序。缠线为的是美观,并防止钻孔时琴杆破裂。打孔是为了安插琴轴,用来调节音的高低。弓杆用江苇竹制作,两端烘烤出弯来,系上马尾,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,用以摩擦琴弦发音。弓毛以无断头、无纤柔、无蓬乱缠绞等为好。

讲述完制作流程,于庆森让我看了看他断了的中指,“都是为了讨生活”,他说。像于庆森这样的乡村手艺人有很多,他们像草木一样扎根大地,卑微而坚韧,但也形成了乡村手艺的初始生态,一边因时因地的零落,一边又恣意生长着粗粝与本真。

以前,我做展览时找过他,他拒绝了我,依旧以五天赶一次集市的频率,并不拓宽他的市场乃至人生范畴。寻访这个项目之前,我还颇为忐忑,唯恐他会拒绝。但我走的时候,意外的,于庆森对我说,他想走出去,走的更远些。我短暂缄默,给了他一个会心的微笑。一棵植物生于斯,长于斯,栉风沐雨,成长为屋梁,或是飞椽,都要赖于材质,雕琢,机遇,我不知道申遗会否让他走的更远。但绿荫冉冉遍天涯,你只管向前走,且看苍天眷顾谁。

来源:文旅东港

推荐阅读:

东港非遗寻访②|草编手工技艺

东港乡村振兴再加一把劲!区委书记这么说!

来源:日照圈,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,尊重原创!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